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近期,赣州师专精心组织9支社会实践队伍,分赴于都、崇义、龙南、全南等赣鄱大地,开展以“牢记嘱托强国有我,行走赣鄱感恩奋进”为主题的文化赣鄱行大思政实践活动,涵盖红色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客家文化、戏曲文化等多个维度,开展理论宣讲、实地调研、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广大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一、领导重视,顶层设计,确保实践有序高效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此次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子融入国家建设的重要抓手。宣传统战部会同团委及相关院系进行了周密策划,明确了实践主题、目标要求、路线规划和安全保障措施。实践期间,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赵永红前往全南看望实践师生,强调要珍视实践契机,锤炼坚韧品格;要发挥专业优势,助力乡村教育;要转化实践成果,激发奋进力量。出征仪式上,校领导潘元生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要突出思政引领、强化育人实效、确保安全有序,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小海带队赴于都参加实践,在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馆与讲解员共同为实践师生上了一堂生动的双师同堂思政课,他强调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不竭精神动力,我们要传承长征精神,赓续红色血脉。

二、深耕文化调研,赓续赣鄱文脉
实践队员们怀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敬意,深入探访赣南地区的文化瑰宝,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调研中增强文化自信。追寻红色足迹,筑牢信仰之基。实践队师生分别参观了上堡整训旧址、于都长征出发地纪念馆、里仁镇工农红军历史陈列馆等革命圣地。通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历史影像,队员们深刻感悟到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接受了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精神洗礼,进一步激发了爱国热情和报国志向。探访书院古迹,感悟思想魅力。书院文化路线实践队员拜访了崇义县王阳明博物馆,探寻江右书院文化的深厚底蕴,了解王阳明“知行合一”哲学思想的历史影响与当代价值,充分发掘了王阳明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以及人文精神等,提升了队员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体验农耕文明,赋能乡村振兴。在崇义上堡梯田——世界级农耕文化遗产地,实践队员们观摩学习古老的梯田农耕系统和生态智慧,理解其作为文化遗产的珍贵价值,更深入田间地头,助力农民进行农事劳作,同时,队员们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向广大网友展示上堡梯田的美景与优质农产品,探索了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新路径。体验客家风情,传承客家文化。中文系“星火筑梦”社会实践队深入龙南世界客家民俗文化城、烟园围与正桂村,开启了一场探寻客家文化根脉的调研学习之旅,通过实地考察、访谈交流,深入了解客家民系的迁徙历史、聚落形态、民俗风情及围屋建筑智慧,增强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守护戏曲瑰宝,传唱采茶新声。实践师生走进学校采茶戏展览馆,采访采茶戏传承人与演职人员,并在暑期实践中参与采茶戏的教学与推广活动,队员们立足自身专业所学,探讨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路径,为地方戏曲的振兴注入了青春活力。
三、投身志愿服务,弘扬文明新风
在深耕文化调研的同时,各实践队立足服务社会,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融入当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和文明志愿活动。在“童心港湾”关爱留守儿童,用爱心陪伴成长;参与乡村环境整治,美化乡村面貌;开展扶弱助残活动,传递社会温暖;以文艺汇演、文化集市等活动,提升文化惠民新实效,师生的实践活动是“知行合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有效助力了乡风文明建设,弘扬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展现了师专学子良好精神风貌与社会担当。
四、推动实践成果转化,深化育人实效
此次大思政实践活动不仅是一次生动的社会考察,更是一次深刻的国情教育课和思想政治课。赣州师专注重推动实践成果的转化与应用,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化为调研报告、文艺作品,并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校内进行广泛传播,扩大实践育人覆盖面。此次活动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增进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增强了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与能力,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的决心。
此次“行走赣鄱感恩奋进”大思政实践活动,是赣州师专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创新育人模式的成功探索。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引导更多青年学子深入基层、服务社会、锤炼品格,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祖国发展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篇章。(曾玉华)